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被“骂惨”的银行理财还能投吗? 今日看点

来源:市界观察    时间:2023-02-01 03:16:38

作者|周梦婷

编辑|田晏林


(资料图片)

“打算等到2月底再看看,如果收益率还这么差,到期我立刻全取出来。”买了五年银行理财的冯肖说。

这个春节假期,冯肖和亲朋好友聚会时,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只有一个——今年究竟该不该理财,怎么才能理好财?老话讲“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可朋友们却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变成了“你不理财,财就不会离开你”。

“都是被伤过的人啊。”冯肖扫了眼自己的银行App,虽然她手里的一款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较前几个月已有所上升,但和2022年10月中旬的巅峰时刻相比,收益率已砍半。

截至1月28日,她算了下,收益率较春节放假前的2.22%微涨至2.76%。“最好的时候,收益率能有4.5%,后来行情急转直下,最差时跌到只剩1%左右。”

变化发生在2022年11月。回忆起那场震惊理财圈的产品跌破净值事件,冯肖至今都不敢相信,一直以稳健见长的银行固收类理财产品,怎么会让人三天亏掉三个月的收益?

在始料未及的大面积亏损中,李华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同样未能幸免于难,“当时不仅几个月的收益全部亏掉,我的本金都受到了影响。”

2023年2月,李华手中的北京银行“京华远见易淘金”产品将要到期,虽然近七日年收益率已涨到2.75%,但跟之前超4%的收益相比,落差还是太大。“以后定期银行理财产品我是不会再买了,可能会选一些相对比较灵活的活期理财产品吧。”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2年四季度,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为26.65万亿,回落至2022年1季度水平,其中全国性理财公司(含全国性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理财存续规模环比下降超过了1.8万亿,是导致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下降的最重要因素。

在普益标准看来,2022年11月的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潮”,及12月封闭式产品到期规模的增加是导致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

2023年首月,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态度,还是较为冷漠。即便在春节期间,也没有等来满血复活。

以中银理财为例,旗下产品中银理财稳富(季季开)0105,属于R2中低风险,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2.91%,预约时间为2022年12月22日至2023年1月4日,开放日为2023年1月5日。市界发现,该产品目前已处于停售状态,当前还有剩余额度155.89亿元。

(图源/视觉中国)

银行不再力推“春节专属”

春节往往是消费高峰期,银行和各大理财公司也会乘势推出春节专属理财产品。但2023年银行的春节理财市场,相比往年,有些哑火。

1月29日,市界查询中国理财网发现,带有“春节专属”“新春专享”概念的理财产品合计15只,其中存续产品11只,分别来自宁银理财、民生理财、农银理财、新疆银行;在售的产品有4只,其中3只来自宁银理财,另外1只来自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普益标准认为,今年春节专属、新春专享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明显锐减的原因,主要是银行未发售春节主题理财产品。“随着银行理财完成净值化改造,银行不再能保证给投资者更高的收益率,再加之前不久债市调整导致大量产品收益波动甚至亏损,所以各银行和理财公司也不再主打‘春节专属’这个概念。”

除了不再主打春节专属产品,当前银行也更乐于向投资者推荐更为保守的理财产品。

“现在我们发行的产品大部分以中低风险为主。”北京银行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1月30日,该行推出了两款中低风险的封闭式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分别为“京华远见15个月封闭式固定收益类2号”和“京华远见2年封闭式固定收益类2号”,风险等级皆是PR2,起购金额是1元,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3.6%~3.8%和3.8%~4.0%。

打开各大银行理财App,市界发现目前在售的理财产品主要以PR1低风险、PR2中低风险为主。例如于2023年1月30日开售的光大理财推出的阳光碧灵活1号,是PR2中低风险,七日年化收益率为2.43%;华夏理财推出的PR1低风险产品“华夏理财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3号p”,七日年化利率为2.34%。

最近一个月,银行理财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从2022年12月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的产品来看,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重出江湖。

交银理财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表示,将推出7款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皆为“交银理财稳享灵动慧利系列”,产品期限4个月到1年期不等,业绩比较基准在3%~3.7%之间。上述北京银行即将推出的理财产品也是以摊余成本法估值。

市界注意到,当前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都是定期封闭式理财产品。

目前,理财产品估值方法主要有两种: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

虽然二者只是收益的不同计算方式,但区别在于,前者是用票面价格与买入价格之差乘以买入数量,就是投资债券的溢价收益,再加上到期时拿到的所有利息,就是投资该债券的所有收益。在摊余成本法下,会把这些收益平摊到每天,每日计提收益。

而后者按照监管要求,不能给预期收益率,只能提供一个过去的业绩比较基准,因此每天的净值必须及时披露。

这里要知道,当前市面上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有超过50%都投向了债券。采用摊余成本法,不用考虑期间债券票面价格波动,可以将债券组合持有到期收益平摊在每一天。

举例来看:如果某一年期银行理财产品,持有的底层资产为1年期的债券,利率为3.65%,购入成本10万元,到期的利息收益为100000元×3.65%=3650元。若采用摊余成本法,获得的收益会平摊到每一天,即3650元/365天=10元/天。

也就是说,不管这期间债券市场怎么波动,只要债券没有发生实质性信用风险,这个理财产品每天能赚10元。

在行业人士看来,摊余成本法估值虽然不能确保银行理财不亏,但能让产品的净值“看起来”没有太大的波动,有助于稳定客户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理财产品的安全。

当前,各大银行理财子公司几乎都在跟客户普及“摊余成本法”。去年12月下旬,南银理财刚科普过“摊余成本法”后,1月16日又对与其如影随形的“减值计提”进行介绍。与此同时,工银理财、招银理财、交银理财等皆开始给客户讲述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的相关知识。

普益标准研究员霍怡静曾表示,当债市波动剧烈时,银行理财产品赎回压力较大,推出符合监管条件的摊余成本法产品或只是理财公司短期应对方式之一。但长期来看,理财公司应当持续提升产品风险控制能力和投研能力,积极应对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动,以获得投资者信任。

为何难见“开门红”?

发生在2022年罕见的银行理财大跌,让众多客户心有余悸。究其原因,多位研究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变化,与债市和股市的表现息息相关。

“债市回暖,债券价格上涨、利率下行,前期购买的债券价值上升,固收类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以债券为主,收益率随之上升;另一方面,对于众多配置了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来说,净值上升更多是因为股市止跌回升。”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

反过来看,也是如此。2022年11月11日以来,债券市场暴跌,而所有底层资产投向债券的理财产品自然都很惨。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7.35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93.83%。

与此同时,股市的回暖也加重了债市的波动。银行理财产品虽配置了一定比例的权益类资产,但毕竟只占很小一部分,“市场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更加乐观,使得部分债市资金可能流入到股市,部分债基面临一定赎回压力,债券供给增加。”周茂华说。

不过,行业普遍认为,债市下行,最直接的原因还是2022年国债收益率创纪录大涨。为什么国债收益率会飙升呢?2022年11月,监管层陆续出台了优化防疫“二十条”,和支持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金融“十六条”,被业内视为影响资本市场的关键因素。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一系列支持政策有望助力经济基本面回暖和信用环境的改善,也使投资者对政策以及长期经济的预期发生转变,越发看好权益市场复苏,因此开始主动调仓,导致债基等固收类产品被提前赎回,管理人不得不抛售债券资产,进而使债市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

此外,据招商银行研究院资产负债管理部观察,去年10月下旬以来,银行间流动性出现边际收紧,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整体上行逐渐向政策利率靠拢。也就是说,货币没有以前宽松了,降低了债券的吸引力。

不过,在行业人士看来,更关键的是,债市在经历过去两年的上涨后,已经处在相对高的位置,随着经济复苏的预期愈来愈强,债券投资的性价比也在下降。

(图源/视觉中国)

而且,选择银行理财的投资者们,往往是为了“求稳”,对于短期波动的容忍度较低,也容易引发赎回行为。当理财和基金抛售压力较大时,又会引发市场继续调整,继而进一步影响净值,继续引发赎回压力,形成和股票市场回撤时类似的“踩踏效应”。

“银行理财和基金客户习惯于‘追涨杀跌’,申赎行为的‘顺周期性’往往会放大市场波动,再度引发净值调整,继而再度激起赎回压力,形成恶性循环。”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表示。

回想2022年初,浦发银行旗下理财子公司浦银理财,作为当年首家开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固收类产品“浦银理财多元系列之鸿瑞启航”,一经亮相便遭市场哄抢。但这种火热的景象没能复制到2023年开年。

“这真是印证了市场上没什么东西是只涨不跌的。”一位银行从业者向市界坦言。

彻底告别“保本”时代?

2022年,被业内视为净值化时代元年。这一年的银行理财,拥有一个完美开篇却没有迎来愉快的结局。而进入2023年,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彻底打破刚性兑付,银行理财产品也告别了“零风险”,迎来了全面净值化时代。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2022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财产品的规模已经压降至0。

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的“破净潮”被业内人士视为产品净值化转型后的正常现象,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未来的银行理财,业内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在兼顾产品规模的同时,平衡好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普益标准研究员认为,全面净值化时代,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主要面临三方面的挑战:一是机构如何平衡收益和风险,二是如何增强自身产品竞争力,三是如何增强投研能力。

投研不足一直以来是银行理财公司的通病。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资产配置品种仍以固定收益类和现金管理类为主。如何优化配置产品结构,是摆在银行理财公司面前的新考题。

毕竟对金融机构而言,固收类基金固然是扩大规模的基础,但权益类基金是业绩表现良好与否的关键。

“理财公司要强化投研能力,实现规模与能力的再匹配。进一步丰富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手段和建立全天候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积极向监管申请相关投资牌照,通过衍生品对冲市场风险。”南银理财市场研究部总经理王强松表示。

与此同时,对投资者的教育也必不可少。“过去几年银行及理财公司一直在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投资者对于净值波动的理财产品接受程度仍然不高,投资者教育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刘银平表示。

事实上,经过去年的洗礼,投资者已切身体会到,即便是再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也有“亏本”的可能。投资有风险,这是全面净值化时代每个投资者的必修课。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方洁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