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人间最爽是立秋

来源:齐鲁壹点    时间:2023-08-08 16:32:16

人间最爽是立秋


(相关资料图)

付延平

风来始觉凉,早晚最觉爽。

今日立秋,我们迎来了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秋,“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指庄稼成熟时期。在农事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立秋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季节变化的标志,一般预示着火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同时也预示着草木结果孕籽。《月令七十二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

“秋”的含义就是暑去凉来。从字面上来看,“秋”这个字是由“禾”和“火”两个字构成的,表达了禾谷成熟的含义。“立秋”又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更多的是有利于农事的收获。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此刻万物从繁茂生长开始变得萧瑟成熟。但可惜,立秋的到来,并不代表酷暑结束,民间有种说法“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虽说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但并不意味着马上就会变得凉爽,立秋处于末伏前后,盛夏的炎热一时难以消除。农谚说“三伏夹一秋,秋后加一伏”。有俗语说“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此时早晚温度逐渐降低,但中午依然炎热,即是民间常说的“秋老虎”。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在古代,立秋之日也叫作“七月节”。《后汉书祭祀志》记载:古代皇帝率高官上卿“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祭拜神灵与祖先,感恩收获的喜悦。一些爱美的女子还会捡起飘落的梧桐树叶,剪裁成漂亮的发簪,插在发髻上,以示对秋天到来及美好生活的喜悦和热爱。

秋天是落叶的季节。古人认为梧桐是灵树,能首先感知岁时节令。清代有一部书《花镜》这样说:“此木(梧桐)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

关于立秋最有意思的宫廷风俗是“梧叶报秋”。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即高声奏曰“秋来了”,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宋代方岳有《立秋》诗云:“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这首诗就是立秋时节物候现象的写照。古人将立秋分做三候,即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初候:凉风至。进入秋天,风力和昼夜温差开始加大,在早晚人们会感觉到丝丝凉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提到“初候,凉风至。西方凄凉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风始肃也。”立秋时节,七月流火,黄河中游晋南地区天气依然炎热。然而此时早晚开始有凉风来袭,需加穿长袖长裤类衣物了。

二候:白露降。立秋时节,清晨室外的植物上常常会凝结成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白色也。”这是一个云雾最易出现的季节。

三候:寒蝉鸣。立秋时节,感阴而鸣的寒蝉开始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凉了。寒蝉之于秋天,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由于其生命将至终点,它们与夏蝉同台演唱,以不同的频率唱响初秋到来。

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万物随着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和气象知识。很多都表现在民间谚语中。古人认为农历七月立秋为晚立秋,而在农历六月立秋为早立秋。民间故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还有俗语说“六月立秋颗粒无收,七月立秋粮食成丘”,“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很显然农历六月立秋,收成会收到影响,甚至造成颗粒无收的局面。七月就不同了,如果七月立秋,粮食就会大丰收,甚至粮食会堆成山丘。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立秋也分公母。所说的公秋是指立秋之日,是农历的单数为阳,视为公秋。母秋就是指立秋这天在农历是双数为阴视为母秋。对此,古人认为“公秋爽 ,母秋凶。”民间谚语“公秋扇子丢,母秋热死牛。”

另一种说法就更有意思了,立秋还分“闭眼秋”和“睁眼秋”。其区别就在于立秋节气的交接时间。如果立秋交接时间在中午12点到午夜24点就称为“闭眼秋”。反之,立秋交接时间是凌晨0点到中午12点,则称为“睁眼秋”。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脱衣秋”与“穿衣秋”之分。所说的脱衣秋就是立秋以后天气仍然比较炎热,穿衣秋就是立秋以后天气很快就凉下来。这确乎与早晚立秋气候不同有关。

这些说法大多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积累的经验,但不管早立秋还有晚立秋,天气一定还会继续热上一段时间。真正的天凉好个秋往往是在处暑过后。

俗话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对立秋时节降雨降温等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之说即在于此。

每一个节气都有它相应的风俗,当然,立秋也是少不了的。 立秋主要风俗有:立秋节、摸秋、啃秋、晒秋、贴秋膘等。民间比较最流行、最红火的就是“贴秋膘”了。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多带来的亏虚,以补充营养。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依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秋冬季节需要进补,所以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

一些地方还流行 “啃秋”习俗,有的地方也称为“咬秋”。俗语说:“啃一口秋瓜,解一夏暑气”。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在我们山东立秋这天则流行吃“渣”,就是民间常吃的“小豆腐”。它是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并流传“吃了立秋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主要是防秋季腹泻、痢疾一些常见病。

民间流行的晒秋,是将成熟的农作物,蔬菜以及果实晾晒,一是庆祝丰收的含义,二是将食材晒干贮藏起来,为冬日里餐桌美味做准备。记得每年这个时候,母亲都会晾晒一些干菜,那些干辣椒片,干黄瓜片,干豆角丝,干茄子片,会陪伴一家人度过漫长的冬日。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范成大的这首诗说得好,时序一旦进入秋天,不管经历了多么轰轰烈烈的夏天,也不管当下仍然烈日高照,热浪扑面,我们终究进入了一年的后半段。走进秋天,就走进了丰盈的时光,走进了收获的季节。有了春的播种,夏的成长,才有了秋的收获。万物如此,人生也一样。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炎热的暑气渐渐消去,初秋,以他独有的特色向我们慢慢走来。让我们在一季新的秋色中,活得更通透,更豁达,更知性,在这如金的季节,写下秋的赞歌。

壹点号 付延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方洁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